如此優秀開朗的孩子為什么會自殺?
更新于 2016-01-11 ? | 瀏覽次數 0
近些年,青少年自殺的新聞時常聽到,要么為情所困、要么因為學業、就業壓力過大、要么是和同學、老師之間產生糾紛,總之都是在外人看來都是些“云淡風輕”的事情,卻奪走了一個個生命
高中時期的孫某某成績優異,每每考試都是全校第一,與第二名有著二三十的分差,不久前,24歲孫某某卻用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。在與某知名銀行簽約前11小時跳樓,留言稱活著太痛苦??删驮趲讉€月前,學校曾出現過學生跳樓事件,那時,孫某某還在電話中和爸爸說“跳樓,太不可思議、太不應該了。”誰也想不到這“不應該”的事,卻發生在了自己身上。
由于實習不順利影響了畢業論文的結題,孫某某曾被學校要求延遲畢業,在這期間,他被診斷為重度抑郁癥。盡管后期經過治療,他的重度抑郁癥轉為輕度抑郁癥,但始終沒有擺脫抑郁的心情。
而翻開他生前的簡歷,各種耀眼的光環與他最終結局形成強烈反差——多年來,他一直是家人的驕傲——北京市數學建模、全國電子設計競賽等諸多獎項都被他收入囊中,他還獲得了保送讀研究生的資格。
年輕人的世界有時候很難懂,看似陽光開朗的他們,也許內心脆弱到你無法想象,你知道你的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你清楚嗎?孩子哪些心理現象值得家長注意呢?
近些年,青少年自殺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,要么為情所困、要么因為學業、就業壓力過大、要么是和同學、老師之間產生糾紛,總之都是在外人看來都是些“云淡風輕”的事情,卻奪走了一個個年輕的生命。
通常青少年選擇極端的方式獲得解脫,他輕生前遭遇的事件或許只是一個導火索,真正的原因來自多方面和長時間的日積月累導致的,或許一些不被人重視的細節,都能成為日后情緒積壓到一定時期的爆發點。身為家長,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、學習成績,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,那么,孩子身上的哪些“反常”應該引起家長注意呢?
故事:
靚靚媽媽總是望女成鳳,不僅利用放學后的時間給靚靚報奧數班、作文班,連周末也不能休息。靚靚最近顯得很疲倦,可媽媽并沒有發現靚靚的變化,直到一周前靚靚逐漸出現嗜睡、沒精神還總喊頭痛的狀況后,靚靚媽媽才著急起來,趕緊把孩子送進醫院就診。
小編提醒:
通常當抑郁癥患者年齡較小時,由于不會表述情感問題,因此只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。如有的孩子經常用手支著頭,說頭痛頭昏;有的用手捂著胸,說呼吸困難;有的說嗓子里好像有東西,影響吞咽。他們的“病”似乎很重,呈慢性化,或反復發作,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,又沒發現什么問題,吃了許多藥,“病”仍無好轉跡象。這時家長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孩子為了躲避學習而找的借口,無端將孩子批評一通,反而使病情惡化,反而應當更加細心觀察孩子,并且及時就醫。
故事:
小華出生在單親家庭,爸爸過早去世,小華和媽媽相依為命。媽媽一直以來省吃儉用為小華提供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,可以說把希望全寄托在她身上,進入高三以來,小華媽媽忽然發現小華忽然變得喜歡抱怨,成績不好時容易自暴自棄,經常把“拖累了媽媽”“自己不爭氣”這樣的話掛在嘴邊,整個人變得抑郁寡歡、不愛和同學、老師交往,小華媽媽及時找到心理醫生咨詢才知道,原來小華有了抑郁傾向。
小編提醒:
當你發現孩子一到學校門口、教室里或是家中,就感覺頭暈、惡心、腹痛、肢體無力等,當離開這個特定環境,一切又都正常,這表明是潛意識層的抑郁,會導致生理障礙;當你發現孩子總是認為考試成績不理想、抱怨自己不會與人交往、自認為某些做法是一種錯誤,甚至是罪過,給別人造成了麻煩,這說明是意識層面的抑郁,不論哪種情況,都應及時引起家長和老師們的注意。
故事:
小瑾上了初三后,父母覺得孩子“變了”,變得愛發脾氣、事事和父母作對,要求有自己的空間,對父母的關心和叮嚀也愈來愈不耐煩,這讓小謹父母慌了手腳。小謹媽媽說從小就舍不得讓女兒受苦,事事保護、干涉、提醒,希望她不要跌倒,少走一些冤枉路;尤其是爸爸,根本接受不了孩子漸漸長大的事實,只想將孩子留在他的羽翼保護下,見到心愛女兒的不滿及反抗,做爸爸的真是心如刀割!后來在專業心理醫生的提醒下,小謹的父母才意識到了,小謹竟然“抑郁”了。
小編提醒:
當你發現原本聽話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脾氣暴躁,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,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,就要引起注意了。這樣的孩子輕則表現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,亂扔衣物,洗臉慢,梳頭慢,吃飯慢,不完成作業等,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,夜不歸宿,離家出走……這時我們可千萬不要再與孩子起沖突,當以安撫為主。
故事:
學期末,就讀于嘉興某中學的李同學在母親帶領下來到醫院求診。醫生詢問后得知,李同學存在厭學心理,幾個月來,他總感覺腦子遲鈍,注意力不集中,缺乏信心,學習成績下降,學習興趣下降,整天感到疲憊,經常莫名其妙地悲傷,無緣無故想發脾氣。醫生提醒其母親,孩子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癥。
小編提醒:
小編提醒:
心理醫生向記者介紹說,除了心境低落、興趣和愉快感喪失、疲乏和精力減退的抑郁癥三大核心癥狀外,青少年抑郁癥還常常表現為厭學、學習動力不足等與學習有關的癥狀。由于學習興趣下降,有的青少年轉而想從網絡中尋求樂趣。這些表現容易被誤認為是不求上進,不僅導致家長與孩子的矛盾沖突增多,也會延誤治療。
抑郁情緒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,是通過長期的發展,逐漸形成的,不論家長還是教師,都應直面青少年遇到的問題與煩惱,在他們還未出現困惑時就教會他們如何解決問題,如何尋求幫助。
雖然現在高考、就業競爭殘酷,但是我們仍要本著順其自然的原則,不要給孩子過重的壓力。超負荷的應試教育、盲目追求名校名次,都會對孩子的正常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,容易形成青少年的“亞健康”狀態。
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,讓其大量參加各種輔導與補習班,加劇負擔與壓力,也可能導致抑郁的發生。家長應該怎么做呢?首先應讓孩子適當參加體育鍛煉,減少久坐不動類的休閑活動,如看電視、上網及玩電子游戲等;其次,業余時間父母應多陪伴孩子,傳達一種“接納、照顧、注視、關懷”的情感。父親盡量不要過于嚴厲、懲罰,母親不要過分干涉、保護、溺愛,父母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慮、沮喪的情緒。
國家統計局西調查隊曾經對十所中小學的300名青少年進行調查。數據顯示,61%的學生認為自己控制能力一般,容易沖動發火;情緒不好時,25.6%的學生表現為委屈哭泣等行為,59.3%的學生呈現出不哭、不鬧、不說話的乖模樣,將不良情緒隱藏在心里。
將不良情緒隱藏在心里的59.3%調查結果顯示,青少年情緒不好時,主要通過六個渠道發泄:有人故意損壞東西,但這種行為容易養成其長大后難以抑制的破壞欲望;有學生有隨意花錢消費的行為,通過非理性購物彌補自己被壓抑的“心靈”;甚至有學生還會通過與人吵架,將不良情緒傳染他人;也有學生通過眼淚排解心中不良情緒和委屈;六成學生呈現出不哭、不鬧、不說話的乖模樣,將不良情緒隱藏在心里;通過傾訴,正確疏導情緒的僅占35.6%。
通過調查數據可見,大多數的青少年遇到事情不習慣向父母訴說,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。當孩子出現情緒低郁的時候,要多陪伴孩子,多用生活中陽光積極的一面來影響孩子。要避免孩子接觸社會上負面的信息,這些負面信息容易對孩子形成暗示性或者誘導性的影響。
如果發現孩子有憂郁癥的傾向,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去看心理專家,心理專家會運用專業診斷,發現孩子疾病的程度,同時醫生可以輔助心理疏導或開抗憂郁的藥物,幫助治療孩子,無疑對防止自殺或者憂郁癥的進一步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。家長切勿諱疾忌醫,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期。
總而言之,老師和家長應該多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,發現問題要耐心地跟孩子談心,了解孩子心里面的想法。對孩子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,要多給予理解,少一些指責,必要時借助專業人士的幫助。青少年患上抑郁癥我們不能忽視,及時的治療是關鍵,畢竟,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?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