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格病態者≠變態狂 | 心理學家:適度變態,其
更新于 2016-04-12 ? | 瀏覽次數 0
這兩天最火的話題一定是《踏血尋梅》。有35年歷史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首次將最佳男女主角、男女配角以及新演員等共5座表演類獎項頒給了同一部電影。
影片以真實的肢解兇殺案改編,以警察的視點講一個人性的故事。片中主要的三個人物分別是內地移民少女、失業貨車司機及工作狂警察。“援交”、“碎尸”怎么看都是一部稀有變態狂們的大集錦。變態狂雖然稀有,但是“變態”卻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。
我們自以為我們很懂“變態”
大學時代,每天就著泡面火腿看了挺多電影,留下深刻印象還是要算好萊塢的各式變態殺人狂。很多人將這種電影的主角一概叫做“變態狂”。但實際上,“變態狂”只是空泛的生活用詞,一點也不準確。嚴格上,這類冷酷無情、不擇手段、自我中心、擅于計算;同時又兼具口才、魅力、膽色的人,心理學家也會將之列入為“人格病態者/精神變態者”(Psychopaths),所以,別以為只有殺人狂與強奸犯才算是這類人物。
不知道大家做沒做過下面這項心理測試,據說透過一條提問,從對方的回答能知道是否一位人格病態者:
一般說法是,若回答者說“因為殺掉姊姊再舉辦一次葬禮,那位帥哥便可能再次出現”,他便極可能是人格病態者。如果你相信這類測驗,我只能說聲不好意思,你受騙了。
英國心理學家凱文·達頓(Kevin Dutton)在《非典型力量(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)》一書里,全面剖析了“人格病態者”的核心特質。凱文親身將上述提問測試,詢問犯過強奸、殺人、戀童癖和持械槍匪等人格病態者,結果無一人回答殺掉姊姊的原因是“辦多一場葬禮”,而絕大部分人圍繞著的回答是“因為姊姊是情敵”。
凱文借此告訴我們,不要奢望以一條心理測試,以為自己“看透了”誰是人格病態者。其實,我們俗稱“變態狂”的人格病態者,未必就是罪犯,他們都是普通人,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中,甚至很多是專業人士,救人助人反而是他們的拿手好戲。那么,人格病態者究竟擁有哪些人格特質呢?
雖然,他們可以是魔鬼
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(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)心理學教授羅伯特·海爾(Robert D. Hare),他是研究人格病態者的頂尖權威。1980年,海爾設計出《病態人格檢測表》(Psychopathy Checklist),供臨床心理學家測試對象符合多少項題目得分,作為判斷人格病態者的標準。
一般人的得分大約只有2分,而分數達到27分便符合人格病態者的標準了(1991年更有相關修訂版))。此外,還有稱為《病態人格量表》(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Inventory, PPI),合共187題,被視為至今最全面的相關心理測驗之一。
總體來說,這類人意志堅定、魅力非凡、無情(冷漠)、夸大、專注、欺騙、具說服力、膽色過人、控制欲強等等,而不論他們是否出現明顯的反社會/暴力行為,都可算是人格病態者。
不錯,世界上最殘暴的罪犯,為數不少是屬于人格病態者之列。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數字所得,雖然囚犯之中人格病態者的數量只有1%,但這批人犯下謀殺案的數字,卻占去總數的21%!
最經典的例子是美國洛克幫,聚集了一小撮最心狠手辣、鐵石心腸的成員,身上紋有三葉草,每塊葉片上都刻有“666”(沒錯你們沒看錯,真是666,我也是醉了)圖案。
他們有個幫規稱作“血進,血出”(Blood in , blood out),意思是若你要加入洛克幫,必須殺死一位敵對幫派的人;而一天你想退出幫會,除非你有辦法徹底消聲匿跡,否則幫派會找到你,用各種離奇而殘暴的方式將你殺掉。
除了變態幫會,也少不了轟動全球的連環殺人犯,代表人物是約翰·韋恩·蓋西(John WayneGacy)。他于1972至1978年間,共虐殺了至少33名平均年齡為十八歲的青年,將尸體塞在地板之下,猶如經營一個私家墓地。
1980年受審時毫無悔意,向法官嘆氣并打趣說:我只錯在無牌經營墓地而已;最終,他在1994年被處死。
另一位同樣發生在七十年代,1976年,蓋瑞·吉爾摩(Gary Gilmore在小鎮加油站,)毫無原因地開槍打死加油人員,隨后若無其事與女友去看了出電影,第二天又向一位汽車旅館職員的頭部開槍。被捕后他向辯護律師說了幾個字:我想死。
還有一位變態殺人犯有英國“漢尼拔”之稱,他的真名叫羅伯特·莫茲利(RobertMaudsley)。他因殺人被捕入獄,在牢獄中又連殺三名囚犯,其中更將頭骨敲碎,獄吏趕到時,他已手拿湯匙在品嘗腦漿。結果,這三十年來,他一直在英國韋克菲爾德(Wakefield)監獄被“單獨囚禁”(solitary confinement),身在地下室一個防彈的囚籠之中。
但是,他們也可以是天使
現在,“人格病態者”一詞在你心中,可能已等同潛在的殺人犯和頂級罪犯了,碰到相當危險,然而這想法大錯特錯。凱文一再強調,符合人格病態者人數相當多,而且并非人人均有反社會人格行為,他們遍布社會每一角落,較多人格病態者的職業.
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的職業看看,自己的職業到底有沒有成為“變態狂”的潛質。
此外,一些集中出現人格病態者的特殊職業有:情報員、特種部隊、拆彈專家等。背后的原因相當明顯,專注、冷漠、膽色過人,這些特質都令在各行各業的人格病態者,能夠高度受壓、處變不驚、泰然自若。
一般職業而言,人格病態最高分的人,通常出現在CEO身上(所以,惹誰也不要惹BOSS,謹記),為數不少平均超過了罪犯的分數,這也解釋為何在競爭激烈的投資冒險中,他們顯得無比興奮、自大、無所畏懼,不顧賺錢是否損害他人,一貫樂在其中,容易成功。
還有,對于不少要求“機智敏銳與情緒沉穩”的專業來說,尤其是外科醫生,擁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病態,倒成為相當不錯的“優勢”。
文中提及過的權威專家海爾,他注意到人格病態者不同的腦電波形。大腦一共有四種波形:α、β、θ、δ;一般人在β波時屬于高警戒狀態,從αà θà δ是人們逐漸進入深度睡眠的腦波狀態。
奇怪的是,人格病態者在清醒或亢奮時會在θ波狀態,這卻是一般人在靜坐、沉睡時才出現的。意味著,人格病態者在最清醒、高度集中以及亢奮時,狀態相當平和,如同其他人安坐與沉睡那般祥和穩定。
(這說明了,這幫人在別人火燒屁股的緊急關頭還能泰然自若,這真是一種很可怕的天分?。。?/span>
“黑科技”助你嘗試人格變態的滋味
在神經科學方面,澳洲麥考瑞大學(Macquarie University)的心理學家,莫海特·馬哈穆特(Mehmet Mahmut)的研究針對人格病態者的功能失常,發現除了一般備受關注,處理情緒的杏仁核反應遲鈍以外,也跟判斷、決策能力的前額葉皮質區有關。正是各種先天與后天的共同影響,不同人格特質的聚合,彷如混音器或調味料的分配,塑造一個人是“犯罪型 / 非犯罪型”的人格病態者。
令人驚訝的是,目前有項黑科技可以臨時塑造一個人,感受15分鐘人格病態者的大腦狀態,那就是顱磁刺激技術(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,TMS)。
這項技術可以抑制 / 刺激某大腦皮質區域,像是額葉皮層,以及與杏仁核密切相關的顳頂聯合區,造成一段短時間體驗專注、冷漠、敏銳的心理過程。假如此時再觀看血腥殘暴的畫面,心跳速率會一反常態,顯得相當平和。
遇見人格病態者無須恐慌
說到這里,你們或許已經明白,擁有人格病態的人,盡管有一定機率發展出反社會行為,可是,那些特質又似乎是一幣兩面,另一方面能承受巨壓、冷靜、焦慮遲鈍,對一些高難度和激烈的職務非常有用。
而演化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社會總有1-2% 人格病態者,將此理解為原始社會擁有“戰士基因”的人,他們像族群中的“戰鷹”(warriorhawk)極有利于狩獵,也能從殘忍的戰爭中生存下來。
戰士基因之所以受到關注,主要是1993年關于“MAOA”基因的研究報告指出,擁有活躍性低MAOA基因的人,容易表現沖動與暴力行為。
不過,后續的研究顯示,“最終”是否發展出反社會行為,跟后天環境影響有莫大關系。
學者阿夫沙龍·卡斯比(Avshalom Caspi)和泰利·墨菲特(Terrie Moffitt)他們找來一批三歲到二十六歲的受試者,詳細分析他們的成長紀錄,發現擁有低活躍性MAOA基因的受試者,假如成長期間遭受虐待,他們有80%會發展出反社會行為;相反,若在健全的家庭和環境下成長,其實只有20%的人會發展出反社會行為。
一如上述研究,人格病態者的一生犯罪與否,也有眾多因素影響;家庭背景、教育程度、才華天分等等,這些因素均非常影響一個人的自制能力和自我價值,故此,我們即使知道身邊朋友擁有人格病態,并不就是潛在殺人狂。更甚,他們可能擁有獨特且成功的未來,成了國家情報人員或替你施手術的頂尖外科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