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教育
更新于 2020-08-16 ? | 瀏覽次數 0
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,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;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,什么對他是最好的;看見孩子的前提,是看見自己;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,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。
“我們自己想象孩子應該是什么樣,然后再想象出對付孩子的辦法”,這是非??膳碌挠齼河^。那么,什么是正確的育兒觀呢?——其實,我想說的是:親子關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!
大家都聽過“性格決定命運”,那什么決定性格呢?從心理學的角度說,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,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,決定了我們的命運。
母嬰依戀關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。童年的關系模式,與我們今天的事業,婚戀,親子關系,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。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,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。
我們先說說孩子的“存在感”。存在必須在關系中才能產生。如果嬰兒對媽媽笑,媽媽沒有反應,嬰兒就傻掉了。他會想,“我存在嗎,媽媽存在嗎,這個世界怎么了?”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回應,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里,就是整個世界都是支離破碎的。
那么,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,并分別有哪些后果呢?
第一個就是重復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。比如說寶寶跟你說,“媽媽,這個小狗好可愛??!”那媽媽可以回應說“媽媽看到了,真可愛!”這就是重復他說的話。重復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,去確認它,彼此都會很幸福。
第二種是無關反應。比如一個小孩子說“媽媽,我剛才看見了一只狗,好可愛的!”。有的媽媽會說:“你作業寫了沒?”。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,經常得到無關反應,那么,長大后,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,于是變得冷漠。當然,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,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,思路很清晰,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。
第三種是情感逆轉。“媽媽,這個小狗好可愛啊。”“報紙上剛報導一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!”。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,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,被活生生地擰回去。當我們成年之后,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,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,后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表達出來。
第四種,就是不想回應。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,比如自己掉坑里了,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,就會呼喊“媽媽”,但是媽媽沒有回應。這讓孩子會感覺“要死了,媽都不會來救我”。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,不愿意回應孩子,你可以跟孩子說,“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,你的要求很好,但由于媽媽自己的原因,媽媽想自己待一會,這不是你的錯。半個小時后媽媽再陪伴你好嗎?”
幼兒心理咨詢專業機構,專家溫馨提醒: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,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,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,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對他來說是最好的?! ?br />
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如涉及版權,請及時聯系刪除